题图逸山咖啡
我喝过最好的澳白是在汇智楼下,店叫逸山。汇智的后门是开放的广场,场子中间搭起来矮矮几个棚子,咖啡店就在棚下边。
去楼里吃午饭,店就在入口的右手边,朝里面可以看到墙上发着光的字:
You are what you enjoy.
程序员说设计模式喜欢谈生产者-消费者(producer-consumer pattern),所以这句话在我看来差不多就是在说
What you …
题图逸山咖啡
我喝过最好的澳白是在汇智楼下,店叫逸山。汇智的后门是开放的广场,场子中间搭起来矮矮几个棚子,咖啡店就在棚下边。
去楼里吃午饭,店就在入口的右手边,朝里面可以看到墙上发着光的字:
You are what you enjoy.
程序员说设计模式喜欢谈生产者-消费者(producer-consumer pattern),所以这句话在我看来差不多就是在说
What you …
除了宗教(尤其圣母圣子系列)之外,希腊神话也是西方艺术作品极重要的主题。正如常见的设计模式会被各种框架一遍又一遍地实现,艺术题材或形象也会被不同的雕塑、画作反复表现,比如 Pan。
Pan 是掌管森林、草地、羊群的牧神,生性好色,而且形象不太好:长了人的头跟躯干,却有山羊的角与下半身。以 Pan 为主题的作品,一般也不会只有 Pan 单独一人,大概是这么几种组合: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喜欢步行,能不搭车的时候绝对不搭车。最近就走得很多,佛罗伦萨、巴黎这些,所以主要是在城市里,穿街走巷那种。
大部分时候走呢,都会有个大概的目标,比如从罗丹美术馆到蒙帕纳斯大楼,大概两公里的脚程:从美术馆的北门出来,先往东到巴克街,右转,沿着巴克街往南,一直到跟沃吉拉德街、雷恩大街还有 Rue du Regard,共四条路交叉的路口,再沿着雷恩大街朝西南方向走大概 500 …
前几天在路上看了 vue conf 关于 vue 3.0 的视频,其中提到了 vue cancel 掉 class API 改为使用 Funtion-based API 的事情,这件事的详情可见 the Class API proposal is being dropped / Function-based Component API
我几乎不是 vue 的用户,所以也无意讨论这个 API …
上周五在公司分享的话题 —— 复杂 Web 应用的状态管理。演示文档在这,分享视频在这,参考了贺老介绍过的高桥流简报法。后续会把分享的内容整理成文章,照例这里占坑先。
低耦合让项目 scale well,可是有时候适量的耦合又可以让开发更便利,我们在一遍遍的实践中寻求着平衡。自己的技术追求,会不会变成别人的负担,就像曾经他人做过的那样;在做架构的过程中,这样的担心与日俱增。
下午从 X …
MobX 是个好东西,熟悉 Vue 的同学应该会很亲切,Vue 中有这样一个机制:数据(data
)的内容是 observable 的(借助 getter
/setter
),在组件 render
或计算 computed
的值时,被使用到的 observable 数据会被作为本次推导过程(render
/ compute
)的依赖被记录下来,当这些依赖发生改变(被 set
)时,对应的推导过程被自动触发…
在 关于前端的“新东西”们 中说到过:
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讲我对 React 的思考,我希望我的思考能够像这篇文章一开始说到的那样,让更多的习惯了传统前端开发方式的工程师能够感同身受到 React 所解决的痛点,并喜欢上 React 或者一些可能比 React 更优秀的解决方案。
文章最后还是没憋出来,上半年工作之外的时间几乎全放在了这本书上 — 《React …
Stateless functional components 以及 PureRenderMixin 是 React 开发中很重要的两个概念,二者实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理清它们的关系。本文目的是搞清楚这两个概念,顺便澄清一个很广泛的误解,并分享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
前边一段时间微博上前端界的论战可谓沸沸扬扬,主要争论的点在于要不要学习并使用层出不穷的新工具、新框架。作为一个(勉强还算)“资深”的前端工作者,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久,一方面,对于前端已有的知识体系的了解与掌握让自己一度觉得大道在手,天下需求再不出我掌握;另外一方面又隐隐觉得触摸到了瓶颈,一段时间内进步的缓慢让自己感到焦虑。对于新的工具、框架,我既会觉得他们解决的不过是一直以来已有的工具、方法论…
做了 nighca.me 的 https 支持。
github pages 对 https 的支持依然不给力,帮助文档的说法是不支持,事实上有支持,但是不支持自定义域名。
所以为了迁移到 https,把站点从 github pages 挪到了自己在 digitalocean 的机器上,国内访问前者本来就不快,所以算是破罐子破摔,速度基本没啥影响。顺便把域名从 dnspod 转移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