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赶考壹

李白是个喜欢做梦的人。如果你经常做一件事情,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的话,他们就说你很“喜欢”。李白曾经号称梦里边有仙人指导他,在他解释跟其他支书的争论屡屡获胜的状况时。那会他不能说你们太笨了,那样也许他真的会当晚一觉睡去醒不过来了。 李白的父母也不会想到多年之后会有另一个李白从碎叶一直跑到长安,写了几首诗便震惊朝野。所以李白之所以叫李白是有偶然性的。不过必然性也是有的,如果你知道李白生的那天正下着大雪。所以刚开始李白不叫李白,叫李雪。这问题也不大,虽然略娘。不过他父母不认识雪字、也写不出来,所以到书面的时候就变成白了。所以听上去很美的东西往往并没有很美好的开始,正确的顺序是,某些东西变得很不错以后,跟它有关的也就不会很错了。

李白确实在面对其他支书的时候颇有诸葛当年舌战群儒的风范,不然大概这会我说的就会是另外一个支书了,或者是王甲,或者是张二。强大也都是有原因的,只要竞争确实存在。与他们的对战方式相比,李白的取胜方法在奇葩程度上丝毫不落下风。

我们知道目录是很提高效率的东西,如果大家是比着谁翻书快,正如那些支书所做的。不过李白做得更好,他剪了许多根的线,线的一头扎一块布条,布条的上边或写“孔丘警句”、“孟轲名言”,或写上“天文”、“地理”,另一头用蘸着米汤的纸片粘牢在书的角落上,然后把书本揣在怀里,布条拽在手里边。所以支书相见,别人是低头、宽衣、掏书、狂翻,李白是低头、拣布条、扯出,所谓高下立判,不过如斯。

后来李白的这个技能在他管理国子监的时候被发扬光大,国家图书馆的一排排书架间拉满了密密麻麻如蜘蛛网般的绳子,在被很多年后的一场大火烧掉之前,那里是整个长安城通行最困难的地方,完胜城里大大小小的角落、阴沟。这东西后来被叫“索引”,索就是绳子,以索引出的意思。

不过这个时候的李白虽然在村里的支书里边颇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离朝堂还有着难以想象的距离。不论什么时代,江南、三秦的距离都足以埋葬掉很多念头,何况有些念头从头到尾都未有过。很多支书一辈子没有打过长安的主意,甚至苏州。

“王甲是个外边来的人,确切地说,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那种”,李白的考卷上写道,“我有没有跟你说过,寸地的很多人家,取名字是直接数数的。比如李一、李二、李三…然后李一的大儿子就叫李一一,二儿子叫李一二…到哪天认识李一的人差不多都死光了,没人记得了,又可以从李一李二叫起了。稍微有点文化的,不屑于用一二三四,改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不过我太爷爷活了好久,按规矩我该叫李四庚三一的,这名字实在是太长了,后来我爸妈记不住的时候就商量着叫我李雪,再后来他们不会写雪的时候就跟我说我叫李白。王甲是跟我爸差不多大的人,他从寸地出去的那会年号还是武德。” 李白的文章标题叫“我与长安的不解之缘”,一路上的时候他一直在构思一个讲述贫苦生活煽情感人的长文,进城后鉴于城里大小墙壁上宣传的大唐盛世新青年应该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他准备写一篇慷慨激昂的,坐在考场提笔之后他发现这个做起来难度更大一点,于是决定重拾感人线路,写着写着他发现酝酿了一路的情感下笔之后尽是家常了。

不过没关系,谁也不知道主考官好哪口,指不定撞上一满怀乡土情结的,啪啪啪就给录了。

“王甲回来的时候已经是贞观九年的夏天。那会每天乘凉我们都跑去他家门口,王甲就对着一村子的支书讲长安的事…”李白最喜欢的情节里,或是仗剑而走的游侠因为付不起酒钱被凶神恶煞的店小儿揍得鼻青脸肿、落荒而逃;或是城里隶属于“丐帮”的叫花子,每每到了晚上就全部神秘消失,丐帮是个传说中的黑社会,最低级的一袋弟子都要比长安城任何一个酒家的店小二厉害一倍不止。好长时间李白想不清楚为什么丐帮这么厉害了还不出来把皇宫给占了、皇帝给做了。这样的疑问掏出来不敢问人,摁下去又越发揪心,直到李白驻足禁苑的高墙之外,抬头看时。大明宫的殿基四丈有余,禁苑外墙自然更加不止此数。别说一两袋的叫花子,想必八九袋的高级弟子也翻不过去的吧。

说到城墙的时候,家常已经拉无可拉,李白不得已开始扯淡,“平生仅见,巍巍如斯;一朝臣之,死而后已;呜呼吾国,呜呼吾君!EOF”

多年之后李白在跟他的主考官喝酒划拳,说起当年的考卷时,两个人忍不住歇斯底里地笑起来。